质子的发现是什么时候?基本性质都是什么意思?

来源:创视网 时间:2023-04-26 18:01:15

质子的发现

1919年,卢瑟福在用强射线源轰击氮时,发现产生出一种新的粒子,它带正电荷,质量比。粒子小,射程很长。这是用人工的方法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蜕变,即:(14,7)N+(4,2)He→(17,8)O+(1,1)H,括弧表示质量数和质子数。同年,卢瑟福又用α粒子轰击氢,证明了所产生的带正电的粒子(1,1)H乃是氢原子核,并命名为质子。确证了原子核中存在着质子,质子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。质子的电性与电子相反而电荷量则相等,原子对外呈电中性。

基本性质

相对质量:1.007

电荷:+1元电荷(+1.602176634 × 10-19库仑)

粒子自旋:1/2

粒子磁矩:2.7928单位核磁子

作用力:引力、电磁力、弱核力、强核力

半衰期:最短为1035年(可视为稳定)

组成:两个上夸克、一个下夸克

质子数=原子序数(就是元素序号)=核外电子数,中子数=质量数-质子数

1.氧元素是第二周期的元素,所以氧原子只有2个电子层内从层2个,外层6个,共8个电子;而氧原子的质子数也是8个。符合核外电子数=质子数,所以氧原子本身是电中性的,不带电荷。

事实上所有的原子都是电中性的,都符合【质子数】=【原子序数】=【核电荷数】=【核外电子数】

2.每种物质中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一定是等于该原子的质子数,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种结构是稳定的结构,这只是元素原子的一个特性。比如Na原子就非常不稳定,很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+,带一个正电荷,达到稳定结构。注意此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科技讯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豫ICP备2021032478号-15   联系邮箱:897 18 09@qq.com